灵风易商

首页 > 新闻列表 > 行业新闻 >为何移动支付在德国得不到完善?

为何移动支付在德国得不到完善?

发布时间:2019-05-15 11:05

(原标题:李强:移动支付为何在德国“长不大”)

苹果支付在德国开通服务已有数月,据笔者观察,拿出苹果手机“滴”一下结账的人并不多,德国媒体对这一“新生事物”的前景也不太看好。相比刷手机,德国人显然更喜欢持“真金白银”。

据德国联邦银行近期报告称,德国每年产生约200亿笔零售交易,其中3/4通过现金支付。在德国人的钱包里,平均有103欧元(1欧元约合1.12美元)现金,法国只有32欧元。甚至早已司空见惯的信用卡,在德国的持有率也只有36%,美国则高达62%。对很多德国人来说,刷卡消费通常指的是借记卡,且常用于大额消费,毕竟自动提款机有取现额度限制。

文化传统和隐私关切,通常是解释德国人偏好现金的两个维度。不过这无法完全解释为什么移动支付方式在该国“长不大”。实际上,德国拥抱新支付技术者不乏其人,大约有13%—18%的德国人日常使用移动支付。一些本土高科技支付企业甚至创立于上个世纪,只是从未发展壮大过。

有一个细节揭示了另一重屏障所在。以刚进入德国市场的苹果支付为例,在其应用页面,支持这一功能的德国银行只有9家,其中还包括一些不知名的商业银行,多家大银行仍对苹果紧闭大门。而在德国,一共有1800多家银行企业。

在金融领域,传统银行和科技企业具有互补性。一方面,与科技企业合作,跟上技术潮流,有助于银行业赢得新的发展机会;另一方面,银行业成熟的结算平台和身份认证系统,也有助于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。

不过,令德国银行业担忧的是,两者之间的合作也可能出现另一种结果,即利润被挤压,市场被蚕食。换句话说,目前无论现金支付还是无现金支付,都是德国银行自己的地盘。与移动支付不同,无现金支付不是什么新鲜事物,半个多世纪前问世的信用卡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,银行业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一整套成熟的支付和盈利模式。北欧国家被广为称道的无现金社会,也是基于信用卡系统。

但是,移动支付则是另一回事。从银行角度来看,为移动支付技术搭建新的结算系统,提供身份认证服务,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利可图,甚至可能培养出取代信用卡的竞争对手。出于自身眼前利益的考量,传统银行业非但不能给予移动支付适宜的土壤,甚至还有将其扼杀在摇篮的冲动。即便是合作,也会将其限制在传统模式的框架内。如今在德国,无论苹果支付还是贝宝(PAYPAL),功能都被严格限制,根本无法涉及银行的核心业务。

这也是苹果、贝宝等新兴第三方支付平台,与德国乃至整个欧美银行业关系的缩影。归根结底,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欧美银行业,并不欢迎任何“外来搅局者”。若是缺少商业图景与消费习惯的巨大变革,欧美银行业很难有动力扭转人们的支付偏好。(作者是环球时报驻德国特派记者)

以上内容转载于环球网,转发只为让让更多人了解,不承当侵权责任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客服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。

×

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 以便客服与您联系

×
用户登录 店员登陆
电话咨询
400-100-7115
企业微信咨询
在线留言
售后咨询
13502942400
您可以拨打电话或者咨询售后
售后咨询
电话咨询
添加企业微信
为你提供1对1的咨询解答服务